赣西北流传的正一箓(江西戴家介绍)

时间:2022-05-21 22:09

  摘 要:笔者近年在赣西北发现了大批罕见的道教正一箓, 当地正一派火居道士不仅藏有正一箓及相关的填箓秘诀、行移文书, 而且还在实际传行。本文简明扼要地向读者介绍和讲解这批正一箓实物, 并通过它们说明箓与符的区别和联系, 以及箓的性质、构成和功能。文章最后举例证明, 它们是可与《道藏》和藏外文献互相印证或解释的田野资料宝库。

  主题词:赣西北; 箓; 符; 正一箓; 正一派;

  作者简介: 吕鹏志,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宗教研究中心主任

  Zhengyi Registers in Northwest Jiangxi

  Lü Pengzhi

  授箓是道教特有的仪式活动。道教史上出现了各种名目的箓, 其中天师道 (又称“正一道”或“正一派”) 传行的正一箓出现最早, 持续时间最长, 名目最多, 影响最大。但经过近现代战火和政治运动之后, 天师祖庭龙虎山和各地流传的正一箓几乎消失殆尽。“礼失而求诸野”, 笔者在调查研究赣西北民间现存道教仪式的过程中, 意外发现当地正一派火居道士不仅藏有大批称为“天师经箓”的正一箓及相关的填箓秘诀、行移文书, 而且还在实际传行。本文拟简明扼要地向读者介绍和讲解这批罕见的正一箓。为了直观形象, 文中按照需要配有部分正一箓实物照片。

  一、赣西北发现大批称为“天师经箓”的正一箓

  众所周知, 江西省简称赣。赣西北的修水县和铜鼓县在明、清两朝属于同一个州, 先后称为“宁州”“义宁州”, 直到民国初年 (1912) 才分别单立为县。2004年8月, 法国高等研究学院劳格文教授与他的搭档香港中文大学谭伟伦教授、江西省赣州市博物馆刘劲峰研究员来到铜鼓县, 调查客家人和原住民的社会生活。这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位外国学者到这个偏远的地方做调查。后来, 他们又来过几次。其调查成果就是劳格文主编《客家传统社会丛书》最后一种《铜鼓县的传统经济与民俗文化》①, 由刘劲峰负责编辑完成。

  在铜鼓调查的过程中, 三位学者结识了棋坪镇游源村的正一派火居道士戴礼辉。10年后, 我们给戴道士出版了一本书——由劳格文教授和笔者主编的《道教仪式丛书》第一种《江西省铜鼓县棋坪镇显应雷坛道教科仪》②。戴道士在家中设有道坛, 称为“白云山先天显应雷坛”③。戴氏雷坛已传承5至6代, 保存了很多做法事用的抄本、木版雕刻, 还有若干法器、神图。最让人惊讶的是, 他家有几乎已经失传的正一法箓。图1是他1993年受箓所获阳凭的封套, 与他父亲的遗像一同供奉在坛上。封套中间写的是“正一天师张大真人俯下请授大洞、都功、盟威、五雷经箓各宗, 付给弟子厶厶佩奉长春”, “俯”字写错了, 应当去掉人旁。两边有藏头对联“△法慕道名登紫府, △阐玄妙职进丹台”, 横额书写符秘。阳凭不能打开, 阴凭和他所受的箓在当年受箓时都已焚化呈递神界各衙门。但戴礼辉自己抄录保存了一部《上清三洞五雷经箓》, 简称五雷箓, 还保存了一些板刻的五雷箓文, 但都不完整 (图2) 。

赣西北流传的正一箓

  图1 阳凭封套

赣西北流传的正一箓

  图2 戴礼辉抄《上清三洞五雷经箓》及板刻五雷箓文

  我们很好奇这部五雷箓是从哪里来的。戴礼辉虽然让劳格文拍摄了他保存的唯一一部五雷箓, 但对五雷箓的来源却守口如瓶。后来笔者在研究劳教授带回来的这部五雷箓时, 发现里面有一张夹页 (图3) , 抄的是五雷箓目录, 抄者署名为“修水县马坳区上杭乡老庄村戴祥柳”。前一页的背面还抄有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我猜到戴祥柳应当就是这部五雷箓的主人。后来我打电话直接问戴礼辉, 他承认就是从戴祥柳那里买的箓, 还告诉我他们是同姓同宗的亲戚。开始他之所以不告诉我们, 显然是怕我们将注意力转向戴祥柳。笔者就是根据这个线索, 在2011年和2012年两次前往修水寻访戴祥柳, 意外发现这个偏僻的地方竟然还有道士收藏保存中国其它地方几乎已经失传绝迹的正一箓。

赣西北流传的正一箓

  图3 戴礼辉藏五雷箓夹页

  2011年5月, 笔者请戴礼辉陪同一起前往修水县做调查。当时, 他的修水弟子古小春正准备给当地一个即将受箓的道士提供一套五雷箓, 他让笔者拍摄了五雷箓上、中、下三卷。另一位火居道士邱宜华 (后来做了县财神庙住持) 提供了他请人用电脑制作的四部道士箓, 专供笔者研究之用。

  这一次去修水, 笔者发现授箓在民间道士中很流行, 但没有找到戴祥柳。笔者是第二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讲授道教课程时, 意外通过来听课的许世聪道长认识了他。原来戴祥柳在香港民间道士或法师中早有名气, 已多次由他的香港弟子邀请来港授箓。我们在香港中文大学第一次与戴祥柳道长见面。随后笔者应他的邀请, 对他收藏的天师经箓和他主持的授箓法事做了一系列调查研究。

  戴祥柳祖上9代都是道士, 他从祖上传承的道坛叫“通济堂”或“通济雷坛”。1990年, 他迁居修水县城后, 在城边上修建了普济道院, 自己做了住持, 不过仍然是不出家的正一道火居道士, 属于“天师科派”, 与清微派有密切关系。戴道长家中收藏有正一箓, 他称为“天师经箓” (图4) 。他请人雕刻箓版, 用来刷印天师经箓。因为木版刷印有时候不清楚, 后来他也请人用复印机缩印出来。让人惊奇的是, 每一部箓都由若干文件组成, 大宗的箓 (比如都功箓、盟威箓) 每一部图文总计有A4纸100多页 (图5) 。更让人惊奇的是, 戴祥柳收藏的箓竟然多到20多种, 要知道其他地方几乎都失传了。

赣西北流传的正一箓

  图4 戴祥柳道长收藏的天师经箓

赣西北流传的正一箓

  图5 都功箓全宗 (左) 、盟威箓全宗 (右)

  戴祥柳收藏的箓包括童子箓、伏魔箓、真武箓、天医箓、文昌箓、血湖箓、六壬戒箓、求财箓、延生箓、七元箓、三元箓、妙戒箓、应感箓、玄女箓、净明真戒箓、都功箓、盟威箓、五雷箓、大洞箓、升神箓、观音箓、拔亡箓、十王箓、大符箓、小符箓、小黄箓。例如, 童子箓如下图 (图6) 所示:

赣西北流传的正一箓

  图6 童子箓

  这些箓可以按授予对象来分类:专门授予儿童的童子箓, 授予女性的玄女箓、血湖箓和观音箓, 授予亡人的拔亡箓、十王箓、大符箓、小符箓, 授予孤魂野鬼的小黄箓, 授予神祇的升神箓, 授予六壬门弟子的六壬戒箓, 专门授予道士的四种箓——从低到高依次是都功箓、盟威箓、五雷箓和大洞箓。

  关于这些经箓的来源, 戴祥柳在其请人印制的宣传手册《授箓玄机》中宣称, 他收藏的箓版是由戴家祖先珍藏好几代保留下来的旧版。他还讲述过“文革”时他家如何将箓版保存下来的故事:他们将箓版当作楼板藏在楼上, 来查抄的人看见楼上很脏, 不愿意上去细查, 这才躲过了劫难。但据我观察, 那些箓版很新, 我有些怀疑他的说法, 后来经过多次调查访谈和考证破案, 才搞清了真相。原来他的箓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前后, 戴道长到江西吉安、万载、福建、江苏、浙江、四川等地收集而来的。他在各地一边把自己有的箓卖给道士, 一边又从有箓的道士手中收购自己没有的箓。然后, 他根据从小跟从祖父戴国宝授箓的经验和祖传授箓指南《天坛玉格》等资料, 将收集起来的箓文修补复原, 请人刻版雕印, 出售刷印出来的纸箓, 或给赣西北地区的民间火居道士授箓, 后来又陆续给外省的道士授箓。修水当地和外地的道士从他那儿买到箓之后, 又仿造并授箓给或卖箓给其他道士。所以, 赣西北民间道士中间流传的箓, 源头都是戴祥柳。

  另外我还搞清了一件相关的事情。本来龙虎山天师府的箓早已焚毁殆尽, 1991年恢复授箓法事以来, 一直只能授职牒而无箓可授。但在2001年, 戴祥柳响应修水县政协的号召, 将收集来的四部老箓送给了龙虎山天师府。10年以后, 龙虎山天师府主要根据戴祥柳的老箓用电脑排印制作了一部都功箓, 真正恢复了授箓法事, 改变了过去只授职牒而无法箓可授的状况。


  二、赣西北正一派火居道士举行传统授箓法事

  赣西北火居道士保存的正一箓并不是文物或故纸一堆, 而是还在实际传行, 也就是用来举行授箓法事。除了各项准备工作, 传统授箓法事主要由度箓仪式过程和度箓之前及度箓期间的填箓构成。

  先说填箓。填箓要请专门的箓师根据授箓秘本的规定来填。填什么?根据戴祥柳自印宣传手册《授箓玄机》, 须按《天坛玉格》的规定推算俸禄、爵品、法派、职衔、花号、心印、奉教坛靖、元辰、元命、星君、飞星、过度、帝宫、治炁、三祖、三师、三清、三天、三元、五老、三化、八治、三行、六句、五衣、三会、五腊、四祭、六太、十八朝谒、黄道等事项, 用墨笔填写文字中间的空白, 或用朱笔画符, 或圈点图文, 或加盖法印, 或彩色染著, 等等。

  授箓之前要“过红墨笔”, 我曾看到并被允许拍摄了戴礼辉弟子古小春为一位受箓道士“过红墨笔”的五雷箓。④在授箓法事过程中, 要给箓开光点眼和填写勘合。填好的箓包封后, 用纸带将它们与呈箓表、呈箓疏、呈箓箧皮一同捆起来, 放在坛上 (图7) 。

赣西北流传的正一箓

  图7 包封好的箓、呈箓表、呈箓疏、呈箓箧

  窃以为填箓至少有两个作用。其一是确保呈寄神界衙门的授箓法事信息 (包括受箓人姓名、出生时间、籍贯、由何星君主照、受箓日期、所受何箓、所受职衔等级, 等等) 准确无误, 避免神界弄错档案, 保证各道文件顺利呈寄神界诸衙门。其二是促使各道文件生效或灵验, 避免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纸空文。

  填箓乃道门内秘功夫, 非口传亲受很难懂其秘奥, 其他地方可能都已失传了。幸运的是, 在铜鼓和修水民间道坛都保存着如何填箓的秘诀抄本。铜鼓戴礼辉道长保存了一部题为《先天勘合玄秘并填箓填引》的填箓秘诀抄本⑤, 是由他曾祖父戴国章在清朝光绪年间抄录的, 共有200多页。这个抄本末尾有题记清楚说明它是在清朝晚期从龙虎山大上清宫流传出来, 传到义宁州 (也就是今天的修水县和铜鼓县) 的。修水戴祥柳道长保存着授箓秘诀指南《天坛玉格》, 共有三本。《天坛玉格》对每份箓文呈寄何衙门, 差何帅将递送, 受理神祇名位衔额为何, 都有规定, 这也是填箓的重要内容。比如, 都功箓须“差先天副将余将军, 捧诣天曹权衡全量功德院, 呈进圣师天曹界内主掌权衡全量功德主宰高真圣前”。可以说, 即使买到了真箓, 不会填箓也没有用, 因为不能将授箓法事信息正确地传达给鬼神世界。

  再来看度箓, 就是传度法事。铜鼓戴礼辉的显应雷坛虽然祖上的箓已被烧了, 只能从戴祥柳那儿买来一套残缺不全的箓, 但他的坛几乎完整保存了口传和书传的整套授箓法事仪程。《江西省铜鼓县棋坪镇显应雷坛道教科仪》一书详尽描述记录了显应雷坛举行的三旦四夕授箓法事仪程, 大开本A4纸共有200多页。⑥除了说明科前准备和坛场布置等事项之外, 每一出法事都将说唱念做的内容写下来, 包括秘传的符咒诀罡, 也写下来或画出来, 可以说是巨细无遗。

  修水戴祥柳道长不仅收藏箓, 而且给本地和外地的很多道士和普通信士授箓。我曾应邀去观摩过他主持的两场授箓法事。一是2012年9月, 戴道长在修水普济道院给来自上海的一对年轻夫妇授箓。二是同年12月, 他在香港九龙玄妙道观为观主及香港信士共47人授箓。

  戴祥柳曾祖父戴文瑞作序的科仪书《清微正宗》记载了三日授箓法事节目 (原抄本称为“坛规”) , 以及各出法事所用文书等物件或相关说明文字。对比分析戴礼辉和戴祥柳祖传授箓法事可知, 两者大同小异, 都比较传统古旧。

  可以简单分析一下民间道教的授箓仪式。在铜鼓道坛三旦四夕授箓法事程序中, 大部分节目属于醮仪节目, 只有挂勘宣秘、阴阳签凭、职奏各宫、传度衣钵这4个节目是名副其实的传度授箓节目。所以说, 授箓仪式其实是将传度与醮仪结合的法事。宋代宁全真授、元代林灵真编《灵宝领教济度金书》 (DZ 466) ⑦卷226“科仪立成品”有一部分叫“传度醮仪”, 就是宋代以来已经流行传度醮的明证。因为这些醮仪 (或斋仪) 节次运用于授箓奏职法事中, 所以大都须根据情况改换若干文辞用语。例如, “填还夙欠”节次原系度亡醮仪 (或斋仪) 节次, 其中所念文句“伏念亡过厶厶”在授箓奏职法事中应改换为“伏念请箓信臣厶厶”。

  四个传度节次说明如下:

  第一, 挂勘宣秘是在第二日上午举行的第一出法事。所谓“挂勘宣秘”, 就是将请箓人所受的箓文全部悬挂在正坛之上, 由高功、二班首用三叉火笔给箓开光。高功用三叉火笔向箓书这些符讳:。开光之后, 高功登挂勘宣秘台, 用文房四宝填阴阳凭、勘合, 也就是填箓。

  第二, 阴阳签凭是在第三日下午举行的第一出法事。所谓“阴阳签凭”, 就是在正坛前设一台, 展文凭、念文凭, 然后由证盟师、保举师、度师签名画押, 受箓弟子画押心印, 其他参与仪式的人员如业师等也一同签名画押。

  第三, 职奏各宫是接着阴阳签凭的一出法事。所谓“职奏各宫”, 就是化箓, 将展开的金符箓祖和包封的箓文烧化, 呈奏神界各衙门。要在正坛前搭建一个化箓台, 上面放一只盛水的木盆, 盆上放一口铁锅, 化箓就在铁锅中进行。化箓之前还要在化箓台和一张小方桌之间架一个长木梯, 称为“传箓桥”。化箓之前要把所有箓文分成五个部分, 从传箓桥上一一传出。二班首装扮成传箓童子, 头裹红布, 手执桃树丫。然后高功跟扛箓盘的执事及传箓童子去化箓台化箓。化箓时, 由写箓簿的首士用1把纸扇扇箓, 纸灰飘得越远越好。

  第四, 传度衣钵是第三日晚上快结束前举行的一出法事。所谓“传度衣钵”, 就是传度师在大厅中间设立的传度台上, 经过传度桥将香炉、水碗、笔、墨等传给受箓弟子, 并让他从三十六将盘中抽取传给他召唤听命的将帅, 即“拨将”。传度师还要传给受箓弟子四愿三筶, 和他一起吃过口肉, 表示亲传衣钵, 传三归九戒, 以及让受箓弟子跟随师父演习法术动作。

  三、赣西北所见正一箓实物有助于认识什么是箓

  能在偏僻的赣西北发现仍在传行的正一箓实物, 笔者感到非常兴奋, 原因之一是笔者以前研究过书面文献记载的箓⑧, 但从来没有见过实物的箓。相信大多数人同笔者一样只见过道符, 不知道箓是什么样子。赣西北保存的正一箓实物有助于我们真正认识和了解什么是箓以及它与符的关系。

  (一) 符、箓的区别和联系

  赣西北的正一派火居道士将道符称为“符秘”, 他们运用的符秘分通用符秘和专用符秘两大类。道门通用符秘如玉皇讳:;三清讳:;紫微讳:;三光讳:;日宫讳:;月府讳:;斗姆讳:。⑨这些道符的形状像汉字。

  专用符秘就是专门用于各种法事场合的符, 比如司命帖符、社令帖符、家堂帖符、请水帖符就是专门书写于帖文上的一些符秘。⑩这些符有的夹杂着汉字, 但大都是拐弯抹角的图形或符号。

  我们用赣西北流传的五雷箓为例, 来说明什么是箓。

  五雷箓共有上、中、下三卷, 分别题为“上清三洞混一成真五雷经箓上卷”“上清三洞飞仙上阳五雷经箓中卷”“上清三洞飞魔演化五雷经箓下卷”。

  五雷箓上卷的内容包括:

  首先是开头的箓首法辞, 相当于受箓人宣誓的誓词, 要填写受箓人的姓名、住址、本命星。

  接下来是一两段说明文字, 相当于五雷箓的引言, 说明五雷箓为何分洞真 (混一成真) 、洞玄 (飞仙上阳) 、洞神 (飞魔演化) 3卷。五雷箓的性质是三天正炁化成的雷神将吏, 它的作用一是使受箓人位列真人, 二是召唤役使雷霆将吏。

  然后是罗列各种神祇的名讳、图像、部属, 以及召这些神的道符或咒语:①玉皇上帝及其文臣武将的形像;②电母雷公的形像以及召雷公电母的神符;③十方太乙真君形像以及相应的召雷灵符;④天龙六部 (金、木、水、火、土、玉部) 功曹的形像和召将吏神符;⑤风雨雷电四部使者形像和召使者符、咒;⑥五雷威猛大神的形像和召五雷威猛大神的符咒以及真人五雷符;⑦雷神部将的名称、职能、数量。

  最后有一段结语, 再次强调五雷箓的作用, 特别指出只能“传授有道之人”, 其实就是道门内部秘传的意思。

  我们发现, 赣西北流传的符箓与古代道书对符和箓的解释是一致的。《正统道藏》正一部《海琼白真人语录》记载南宋高道白玉蟾曾对弟子彭耜解释说:“箓者亦录之义, 录鬼神之籍耳。” (11) 明初道法汇编著作《道法会元》卷17说:“盖符者, 信也;箓者, 籍也。符箓为用, 取约信典籍之义也。……故符箓为天之约信典籍, 而通乎鬼神者也。” (12) 也就是说, 符就是人与鬼神约定如何沟通的信号、暗号、密码, 箓就是人与鬼神签订契约的记录、档案、典籍或证书。打个比方来说, 道符相当于结婚戒指, 是一种信物, 而箓则相当于结婚证书, 是一种证明文件或档案材料。符与箓都是人与鬼神世界沟通的媒介, 但功用不同。

  关于符与箓的联系, 《隋书·经籍志》有一句话讲得很清楚:“箓皆素书, 纪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诸符, 错在其间。” (13) 前面已经谈到, 五雷箓中夹杂着不少道符。正因为箓与符有这样的关系, 所以古书中常常将二字连称为“符箓”。

  (二) 符、箓的性质与画符填箓的窍门

  按照古代道书的说法, 无论符还是箓, 都是天上的飞玄妙气凝结而成。如《正统道藏》正一部《正一修真略仪》说:“且夫神符宝箓, 其出自然, 故于元始赤明浩劫之初, 浑茫之际, 空中自结飞玄妙气, 成龙篆之章, 乃元始神尊化灵应气然也。” (14) 古代道书还认为, 无论是神还是人, 本质上都是气结而成, 所以可以用符、箓与鬼神沟通, 即以一气贯通。

  正因为符、箓本质是气而不只是纸上图画, 所以画符和填箓都是有窍门的, 窍门就是要在气功状态中画符或填箓。如《道法会元》卷4说:“书符之法不过发先天之妙用, 运一炁以成符。” (15) 笔者曾经问修水县收藏天师经箓的戴祥柳道长为什么要填箓, 他从他的秘本里面抄了这样一句话作为回答:“要填明才能剖明玄机, 聚敛身中之造化。”我理解就是通过填箓使箓有气, 才会灵验。关于画符, 道门中流传这样一首诗:“画符不知窍, 反惹鬼神笑。画符若知窍, 惊得鬼神叫。”我理解这个窍门就是要运气。

  (三) 广义之箓的构成

  前面讲的只是狭义的箓。广义的箓不仅包括箓本身, 还包括与箓配搭的几十道文件。我们主要以五雷箓为例, 来说明一部广义的箓由哪些内容构成。

  1. 经+箓+[请]法词

  每一部箓都有一部相应的经。与五雷箓相配的经是《上清三洞开天风雷禹步制魔神咒妙经》, 讲的是昊天玉皇上帝告示水府扶桑大帝等神如何召八天猛烈雷神来救度众生。箓是指箓本身, 即五雷箓上、中、下三卷。法词指请法词, 即请求授予经箓的词文。

  2. 合同+文凭 (阴凭、阳凭)

  合同是指授受双方的传度盟约, 分为“合同环券”和“合同契券”两种。

  文凭分阴凭和阳凭两种, 阴凭授箓时焚化呈奏神界衙门, 阳凭由受箓人自己保留供奉坛上, 将来羽化登真后随身安葬。阴凭封面题“真凭实据、道阐教扬”, 阳凭封面题“真凭实据、符灵法显”。阴阳凭的内容基本相同, 主要记载受箓人所受何箓, 所获箓职、附赠文书名目, 所立花押心印, 所受三归九戒, 所受印、尺、剑、扇、桃枝、法器、法水、法服、笏、鞋等道具, 祈雨祷晴等大法, 所受朱墨文翰、词表牒札, 以及参与授箓法事诸师的签名 (临坛法师、引进师、保举师、传度师等) , 中间还粘贴有一式两份的勘合, 还粘贴了所拨将帅的图像。

  3. [职]牒+[职]印+谒简

  职牒、职印和谒简都是证明法职身份的文件。职牒以“天师门下”四个大字冠首。谒简相当于受箓道士的名片, 末尾的几个字是“谨谒拜、再拜谨谒”。

  4. 金符箓祖

  金符箓祖全称“虚无自然金符箓祖”, 内容是三清道祖圣像、历代天师圣像及其赞诗。

  5. 功德+火牒

  功德指证明冥府十宫或二十四狱赦罪的文书。火牒指通启召役低级神明 (包括司命、箓中仙官、社令、本境城隍主者) 的文书。

  6. 仙简+旌封

  所谓“仙简”, 指证明得获神祇赐福、赦罪、解厄、延寿的文书或神赐通关护照的文书。仙简包括如下名目:天府颁恩赐福文凭、地府灵光免罪文凭、水府通灵解厄文凭、阳府捍厄延禧文凭、正一道祖延寿金章、太上颁降通津水程、太上三天玄都总诰、上帝勅赐免罪金牌、上帝勅旨照身文凭、上帝勅旨冥途岸程、昊天玉皇宥罪勅赦、昊天玉皇请恩御表、玉皇颁降五雷仙秩、先天无极照会通关、都天无极金函御诏、南极长生延龄寿书、上帝勅赐随身支粮、上帝勅赐口粮关文、上帝勅赐起马关文。每一道仙简都是图、文各一张。

  所谓“旌封”, 是指证明得获神赐装备的文书, 如上帝敕赐千里云马。

  天师经箓收藏人戴祥柳道长将这些仙简、旌封称为“附赠”, 相当于我们购物获得的赠券或赠品。笔者认为, 除经、箓、请法词之外, 其他所有配搭文件都可称为“附赠”。道士受箓之所以要颁发这么多附赠, 目的是要将一个道士全副武装到牙齿保护起来, 要将道士受箓之事通报给天、地、水、阳各界神灵及历代祖师, 以后他做法事才灵验。

  (四) 箓的功能

  根据我们见到的五雷箓和古代道书的说法, 箓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防身保命, 二是召神行法, 三是作为晋升法职的主要标志。前两个功能在五雷箓中已有明确体现。最后一个是指, 箓相当于道士文凭或职称证书。

  有一位香港道长由戴祥柳道长授箓而获颁阳凭, 上面有这样的记录:“拜受正一求财宝箓, 奏充上清正一如意德福财帛星之职;随受三五都功经箓, 奏封七宝几前演仙科济世仙卿之职;连受玄天真武秘箓, 牒封北帝敕命奉教法妙应仙卿之职。升受箓职封, 兼理北都宪府统握鬼神枢密事。” (16) 阳凭清楚地记载道士的法职包括三项内容:箓名、职称、主管事务。

  各种箓职的等级是不一样的。据清末台湾新竹道士从龙虎山带回的《道教秘诀集成·给箓坛靖元科》, 在清朝道士所受的四种箓中, 都功箓相当于正六、七品官衔, 盟威箓相当于正四、五品官衔, 五雷箓相当于正二、三品官衔, 大洞箓相当于正一品官衔。 (17) 每一种箓职的待遇也不同。例如, 根据铜鼓县戴礼辉道长藏祖传填箓秘诀抄本的记载, 五雷箓是正七品, 俸米二十四石, 大洞箓是正二品, 俸米五十四石。 (18) 可见, 道士和做官的、做教授的、做学生的一样, 要一级一级地晋升, 要获得不同等级的学历、职称证书。

  四、赣西北“天师经箓”是可与《道藏》和藏外文献互相印证或解释的田野资料宝库

  经过初步调查研究, 笔者认为, 赣西北保存的天师经箓是活资料、活化石, 可以与《道藏》及藏外文献中有关道教法箓的一些记载互相印证和解释, 洵为近年发现的重要田野资料宝库。试举数例为证。

  例证之一, 明代藩王朱权《天皇至道太清玉册》 (DZ 1483) “正一诸品法箓”条列述34阶法箓之名称和功用 (19) , 其中有17阶与戴祥柳所藏天师经箓相合 (20) 。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在“正一诸品法箓”条之后还有一个条目叫“正一诸品仙经”条, 列举的经正是与箓搭配的经。而且它还解释了经与箓之间的关系, 说“经乃箓之体, 箓乃经之用” (21) 。戴祥柳所藏的天师经箓都是箓、经相配, 有力印证《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的经体箓用说有事实依据, 而且也证明, 他收藏的箓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

  例证之二, 戴祥柳收藏的五雷箓主体部分包括《上清三洞混一成真五雷洞真宝箓卷上》《上清三洞飞仙上阳五雷洞玄宝箓卷中》《上清三洞飞魔演化五雷洞神宝箓卷下》《上清三洞开天风雷禹步制魔神咒妙经》《上清三洞五雷经箓请法词》共5卷, 与其它地方所见道教科仪抄本所记完全一致。台湾省高雄市永安区杜永昌道长所藏《道教杂记》抄本著录“三洞五雷经箓五轴” (22) , 江西省铜鼓县戴礼辉道长藏祖传填箓秘诀抄本《先天勘合玄秘并填箓填引》著录“上清三洞五雷秘箓上中下三轴、词文一轴、神咒妙经一轴” (23) , 都是共计五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与五雷箓相配的经和上、中、下三卷箓文的内容在明《道藏》中也有记载。

  与戴氏藏《上清三洞开天风雷禹步制魔神咒妙经》 (以下简称《神咒妙经》) 相关的《道藏》文献包括:

  一是大约北宋末或其后问世的《太上洞玄三洞开天风雷禹步制魔神咒经》 (DZ 385) , 此经文字内容与戴氏藏《神咒妙经》大体相同, 二者当系同一经典的不同传本。施舟人 (Kristofer Schipper) 将此经断于唐代 (24) 似有不妥, 因为宣说此经的神祇名曰“昊天玉皇上帝”。该名号始于北宋徽宗政和六年 (1116) , 是年九月徽宗“上玉帝尊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 盖以论者析玉皇大天帝、昊天上帝言之, 不能致一故也” (25) 。

  二是明初所编《道法会元》 (DZ 1220) 卷140《太一天章阳雷霹雳经》“真诠部”条收录《昊天玉皇上帝秘授禹步制雷神咒经》, 主要内容亦见戴氏藏《神咒妙经》。

  三是《道法会元》卷65“三炁雷霆神位”条题署“括苍青华洞玄子陈相真谨书” (陈相真疑系元代道士) , 讲述雷霆之所始, 有部分文字亦见戴氏藏《神咒妙经》。

  四是《道法会元》卷80《歘火律令邓天君大法》“制魔神咒”条和《太上三洞神呪》 (DZ 78) 卷7《祈祷召役诸咒》“制魔咒”条的咒语均见戴氏藏《神咒妙经》, 可资互校文字错误。

  与戴氏藏三卷五雷箓相关的《道藏》文献主要有:

  一是《道法会元》卷65“三炁雷霆诸部圣位”条, 包括“洞真品”“洞玄品”“洞神品”“大洞三阳神圣灵雷飞捷品”“玉枢院圣号”“司命府雷霆左院圣号”“司命府雷霆右院神吏位”“先天梵炁雷法十将”的雷神圣位名号。其中“洞真品”“洞玄品”“洞神品”这三品的内容分别与戴氏藏五雷箓卷上、卷中、卷下对应, 所列雷神名号及数目、属下吏兵人数也大体一致。三品之前为上举“三炁雷霆神位”条, 其中开首即云:“三炁者, 即所谓洞真、洞玄、洞神是也, 亦谓之玄、元、始炁也。此三天之正炁, 号曰雷霆。”此说 (26) 实质上是将宋代以来兴起的雷法与传统的“三洞”说、“三炁”说融合起来, 与五雷箓卷上对五雷箓分洞真 (混一成真) 、洞玄 (飞仙上阳) 、洞神 (飞魔演化) 三卷的说明正好互相印证。笔者推测, 《道法会元》卷65“三炁雷霆神位”条和“三炁雷霆诸部圣位”条均系元代道士陈相真抄自已经问世流传的五雷经箓, 或两个条目与五雷箓皆取材于更早问世的雷法秘籍。

  二是《太上三洞神咒》收录了部分与雷法相关的咒语, 其中有不少见于戴氏藏五雷箓。如《太上三洞神咒》卷7《祈祷召役诸咒》“威猛咒” (27) 条见于五雷箓卷上, “霹雳大神咒”条见于五雷箓卷中, 等等。

  五雷箓中的绝大部分咒语以及符秘可能都散见于《道藏》或藏外道书中, 有待逐一查证。

  例证之三, 台北市商贾许进林1947年所受《正一大黄预修延寿经箓》一宗, 是当时寓居上海的63代天师张恩溥授予许氏的实物。 (28) 这套木版雕刻刷印的经箓共有243道文件, 其中有很多文件与戴祥柳收集的板刻录文基本内容相同, 可以互相比对校勘文字错误和行款格式错误。

  比如, 对勘台湾藏正一大黄箓可知, 戴祥柳请人版刻染彩卖给铜鼓戴礼辉的金符箓祖之标题“虚无自然”下脱“六合通天”四个字 (29) 。笔者从戴祥柳口中了解到, 是他决定少刻这四个字的, 因为可以少花钱, 降低成本。

  又如, 戴道长所藏版刻金符箓祖刻有前6代天师画像及各代天师所配的赞诗 (30) , 但第1代天师只有图像没有赞诗。据《修真十书》 (DZ 263) 所收南宋道士白玉蟾《武夷集》“赞历代天师”条知, 第1代天师的赞诗误植于第2代天师名下, 以下各代天师赞诗依次错简。台湾正一大黄箓包含的金符箓祖与澳洲华裔学者柳存仁所见免得龛藏刻绘残卷金符箓祖之错简亦相同。它们应当都是源出龙虎山的错简版刻。 (31)

  再如, 台湾藏正一大黄箓与戴氏所藏版刻金符箓祖的卷末图文 (32) 基本一样, 只是“地祇太保温元帅”中的“地祇”二字前者作“上将”, 其后还有“右依玉格奏封”云云几句诗文。可见, 两地保存或者流传的版本还是小有差异。

  最后对全文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总结。赣西北民间火居道士保存和流传的正一箓可以证明:第一, 因为过去在政治运动或战火中“跑得了和尚 (或道士) 跑不了庙”, 现存民间道教比名山宫观道教保存了更为古旧的仪式传统;第二, 民间道教与宫观道教之间的差别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已被毁坏或丢失的正一道宫观或正一道仪式传统可以通过民间正一派火居道士保存的仪式来弥补。我们不能轻视民间道教或对它抱有偏见, 而是应该重视它, 并且花大力气去调查研究。

  注释

  1 刘劲峰、赖文峰主编:《铜鼓县的传统经济与民俗文化》, 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资料研究中心、法国远东学院, 2006年。

  2 戴礼辉口述, 蓝松炎、吕鹏志编著:《江西省铜鼓县棋坪镇显应雷坛道教科仪》,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2014年。

  3 (4) (5) (6) (9) (10) (16) (18) (20) (23) (29) (30) (31) (32) 同注 (2) , 第1155、1166-1176、393-461、62-289、1124-1125、1126、306、451、329-332、428、1163、1163、352-354、1165页。

  4 本文参考的《道藏》 (用DZ标示) 采用涵芬楼影印本, 其编号见[法]施舟人著, 陈耀庭改编:《道藏索引---五种版本道藏通检》, 上海:上海书店, 1996年, 第258-348页。

  5 参见吕鹏志:《天师道授箓科仪---敦煌写本S203考论》,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6年第77本第1分册, 第79-166页。

  6 DZ 1307, 2.4a。

  7 DZ 1220, 17.16a-b。

  8 见[唐]魏征等撰:《隋书》, 北京:中华书局, 1973年, 第4册第281页。

  9 DZ 1239, 1b。

  10 DZ 1220, 4.11b。

  11 参见マィケル·R·サソ| (Michael R.Saso) 编、解说:《道教秘诀集成》, 东京:龙溪书舍, 1978年, 第33页。

  12 DZ 1483, 2.6b-13b。

  13 DZ 1483, 2.14b。

  14 参见谢聪辉:《正一经箓初探---以台湾与福建南安所见为主》, 《道教研究学报》2013年第5期, 第168页。

  15 见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 eds, 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pp.574-575.

  16 [元]脱脱等撰:《宋史》, 北京:中华书局, 1977年, 第8册第2543页。

  17 该说法在《道法会元》卷66《雷霆纲目说》 (青华洞玄子陈相真集) 亦有类似表述, 其中“三炁雷霆所属”条出现了“洞真雷”“洞玄雷”“洞神雷”等名目。

  18 该咒语亦见《道法会元》卷80《歘火律令邓天君大法》“五雷威猛神咒”条。

  19 参见丁煌:《〈正一大黄预修延寿经箓〉初研》, 《道教学探索》1994年第8号, 第373-430页;1995年第9号, 第199-380页;1997年第10号, 第342-362页。


大家还在看
《度人经》 不详 | 道学经典 度人经,全名为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度人经),是一部道教神学作品。被后世明代《正统道藏》列为开篇经书。号称群经之首、万法之宗、一切法界之源头。是道教太上洞玄灵宝派的核心经典。 凡六十一卷。其卷一为《度人经》本文,今灵宝诸经之一。全文主题思想宣传斋戒诵经,功德甚重,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男女皆受护度,咸得长生。故可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上开八门,飞天法轮。罪福禁戒,宿命因缘。普受开度,死魂生身。身得受生,上闻诸天。”该经据《云笈七签》卷三《灵宝略记》称:太极真人徐来勒授葛玄《灵宝经》三十三卷。陶弘景《真诰叙录》谓:“葛巢甫造构灵宝,风教大行”。该经卷一为经文,馀卷为敷衍经文。敦煌P2861-P2256号卷子载有宋陆修静《元始旧经紫微金格目》著录:“《无量度人上品》一卷已出。卷目云:《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由东晋后期葛巢甫所“造构”,在道教史上有重要影响。《度人经》中有明显的外来成分,以往的研究者常将之归于佛教影响,实际并不确切。《度人经》的外来成分主要来自婆罗门教,如以大梵为主神,宇宙经历劫运的演化图景,元始天尊开劫度人,等等,都是直接来自婆罗门教,或是从中引伸、讹变而成的。其中“大梵隐语”之类对诸天的赞颂之辞,译自婆罗门经典,但经过了浓缩改写。这些赞颂原有一定曲调,称为《洞章》,是步虚声的前身。
《千金翼方》 孙思邈 | 医论医理 《千金翼方》,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撰,约成书于永淳二年(682)。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以千金来命名此书极为恰当。《千金翼方》全书共三十卷,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对其传本予以校正,并刊行全国。宋代印本在明代以前失传了,所幸印版保存了下来,明朝万历年间,翰林院纂修官王肯堂奉万历皇帝之命纂刻了宋版《千金翼方》。《千金翼方》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中医药典籍之一。
《正一早晚课》 龙虎山 | 道学经典 道教素以敬天祀祖,修道行教,济世利人为宗旨,道教斋醮科仪的目的是道士通过诵经拜忏,祈祷神明,达到内以解脱生身以来诸多罪过,外以阐扬祖师无上大道。朗诵仙经,可使心与神明相交通,是修道者欲登仙境的阶梯。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不仅是中国道教正一派祖庭,更是中国道教发源地,历史上藏经丰富,但世道沧桑多有遗失,为了继承道教优良传统,弘扬道教文化,在地方政府宗教部门领导下,龙虎山道教协会对原散落在民间的道经古籍进行了搜集整理,将编成龙虎山道教文化系列丛书陆续发行。这本小册子就是在原《清微启请告歇科》基础上,依据有关道教经书进行了查对增删而辑录成册,并改名《龙虎山正一日诵早晚课》,以供海内外道徒信士奉诵。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错误难免,欢迎同道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 龙虎山道教协会研究室 一九九四年八月一日
《内经知要》 李中梓 | 中医经典 李中梓一生精熟《黄帝内经》。他抓住《黄帝内经》的重点,删繁从简,进行选择性的类分,编成《内经知要》一书,使《黄帝内经》的内容更加精实简要,后人学起来更加容易。《内经知要》共有上、下两卷,分成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病能八类,将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概括无遗,所以至今仍为后学者所欢迎。
《福寿论》 孙真人 | 中医养生 孙真人,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道教尊为“妙应真人”。一生著述颇丰,据《旧唐书》载:“自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世,又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