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丛书,又名《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寿甫)撰。此书分为《处方学》8卷、《医论》8卷、《医话拾零》、《三三医书评》、《药物讲义》4卷、《伤寒讲义》4卷、《医案(附诗草)》4卷。系作者多年治学临证经验和心得之总结。是20世纪初我国重要的临床综合性名著。张氏致力沟通中西医学,主张以中医为主体,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他认为:“欲求医学登峰造极,诚非沟通中西医不可。”其于沟通中西医的主导思想,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张氏重视基础理论,对脏象学说和解剖生理的互证尤为重视。书中指出:脑为元神,心为识神,心力衰竭与肾不纳气相通;脑充血与薄厥相近等等。在临证方面,讲究细致的观察和记述病情,建立完整的病历。其于诸病治法,注重实际,勇于探索,并独创了许多新的治疗方剂,体验了若干中药的性能。对诸如萸肉救脱,参芪利尿,白矾化痰热,三七消疮肿,生硫黄内服治虚寒下痢,蜈蚣、蝎子定风消毒等等,均能发扬古说,扩大药用主治。如对调治脾胃,主张脾阳与胃阴并重,升肝脾与降胆胃兼施,补养与开破相结合。书中结合中西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阐发医理,颇多独到的见解。书中载述张氏所制定的若干有效方剂;在方药应用方面,创用中西药相结合的方剂,并对石膏、生山药、代赭石等药的临床施治,在古人基础上有重要的补订、发挥。
45.47 万字 | 2022-12-03 11:33更新
作者王清任(1768-1831),字勋臣,河北省玉田县人,世居玉田县鸭鸿桥。曾做过武库生,后至北京行医,是嘉庆至道光年间的名医。 王清任的主要著作为《医林改错》,这是一部几百年来令医学界争论不休的书。书中主要阐述了两个方面的观点。其一便是“改错”,王清任认为,我国古代医书中对人体脏腑的位置、大小和重量的描述并不确切,他曾在瘟疫流行的灾区观察未掩埋的儿童尸体300多例,逐一进行了解剖和观察,绘制了大量的脏腑图。他认为前世许多医书的讲法不正确,须改正,故书名便为《医林改错》;另一主要内容主要表明了他对人体气血的一个特殊的认识。他认为气与血皆为人体生命的源泉,但同时也是致病因素。不论外感内伤,对于人体的损伤,皆伤于气血而非脏腑。气有虚实:实为邪实,虚为正虚;血有亏瘀,亏为失血,瘀为阻滞。他认为瘀血是由于正气虚,推动无力造成的,故血瘀证皆属虚中夹实。故而他倡导“补气活血”和“逐瘀活血”两大法则,这就是他的著名的“瘀血说”。
2.88 万字 | 2022-11-30 09:45更新
全十九卷。撰者高濂,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剧作家。著有《雅尚斋诗集》、《玉簪记》、《节孝记》等书。据说他幼时患眼疾等疾病,因多方搜寻奇药秘方,终得以康复,遂博览群书,记录在案,汇成此书。书中附有万历十九年(1591年)写的序。该书从八个方面(即八笺)讲述了通过修身养生来预防疾病、达到长寿的方法。 这八笺是"清修妙论笺"、"四时调摄笺"、"起居安乐笺"、"延年却病笺"、"饮馔服食笺"、"燕闲清赏笺"、"灵秘丹药笺"、"尘外遐举笺"。其中"饮馔服食笺"自卷十一至卷十三,收录了3253种饮食和药方及15种专论。此外,该书中的卷十一至卷十三和卷十二中的"野蔌类九十六种"一章还曾分别以《饮馔服食笺》和《野蔌品》为名单独出版。高濂还著有《草花谱》、《兰谱》等书。该书的摘录收于"中国食经丛书"(下)。
39.11 万字 | 2022-06-07 17:29更新
《饮膳正要》为元忽思慧所撰营养学专著,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全书共三卷。该书记载药膳方和食疗方非常丰富,特别注重阐述各种饮撰的性味与滋补作用,并有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等内容。它从健康人的实际饮食需要出发,以正常人膳食标准立论,制定了一套饮食卫生法则。书中还具体阐发了饮食卫生,营养疗法,乃至食物中毒的防治等。附录版画二十余幅,文图并茂,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和食疗专书,也是一部颇有价值的古代食谱。 忽思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营养学家,他写的《饮膳正要》一书,是我国甚至是世界上最早的饮食卫生与营养学专著,对传播和发展我国卫生保健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饮膳正要》是一部专讲饮食和营养的书籍。我国周代时期,政府里就设有“食医”,专管与饮食有关的医药问题。以后历代都有关于用饮食做为治疗手段的材料及专书出现,即所谓“食疗”。但是,从健康人的立场出发,讲究饮食营养,滋补身体,以达到强身养生的目的的书籍,当以《饮膳正要》为最早。 该书的名称虽为《饮膳正要》,但内容包括了医疗卫生,以及历代名医的验方、秘方和具有蒙古族饮食特点的各种肉、乳食品,甚至明代名医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也引用了该书的有关内容。所以,《饮膳正要》-一书,对于研究我国的医药和蒙古民族的医药科技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饮膳正要》共分三卷,卷一讲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和聚珍异馔等;卷二讲原料,饮料和食疗,即包括诸般汤煎、神仙服饵、四时所宜、五味偏走、食疗诸病、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等内容;卷三讲粮食、蔬菜、各种肉类和水果等。 《饮膳正要》,当时虽是为皇帝延年益寿所编的专著,但对人民百姓也起了很大作用。正如该书的序言里所说的那样:“中宫览焉念,祖宗卫生之戒,知臣下陈义之勤思,有以助呈上之诚身而推其仁民之至,意命中政院使臣拜住刻梓而广传之。兹举也,盖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人举安,推一人之寿而使天下之人皆寿,恩泽之厚,岂有加于此者哉,书中之既成大都留守臣金界奴传。
3.82 万字 | 2022-05-23 23:35更新
《注解伤寒论》,《伤寒论》注本,10卷。东汉张机(仲景)著,金成无已(聊摄)注。书成于金皇统四年(1144年)。为《伤寒论》第一个全注本。其原文之编排,卷1为《辨脉法》、《平脉法》;卷2~4为《伤寒例》、辨痓(痉)湿暍脉证、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卷5辨阳明病、少阳病脉证并治法;卷6辨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脉证并治法;卷7~10,辨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辨不可发汗病、可发汗病、发汗后病脉证并治;辨不可下病、可下病脉证并治法;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法以及“辨不可吐”、“辨可吐”等。书前除仲景原序外,另有严器之所撰《注解伤寒论·序》一篇。此书之原文编排,世称成无己本(简称“成本”)。成氏注文较为详明,有不少独到见解,对后世研究伤寒的学者影响很大。
11.90 万字 | 2022-05-23 23:35更新
轩辕碑记医学祝由十三科中所谓“十三科”者,大抵指元、明两代国家确立的医疗机构:大方脉科、诸风科、胎产科、眼目科、小儿科、口齿科、痘疹科、伤寒科、耳鼻科、疮肿科、金镞科、书禁科、砭针科等十三科。 祝由科作为一种官方化的巫医,自隋代开始被纳入官方医学范畴,唐承隋制,在医署设立“咒禁科”主管禁咒,除邪魅之法。 祝由治病是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祝由十三科的治病方法。由于历史的原因,祝由治病一直只在民间秘密流传,被极少数人掌握应用。 祝由有一种信息物质的存在,有穿透性。祝由各有门派,一般都是咒语,古言符号,真言同用,符是符号语言,咒是语言符号,互依互存,相得益彰。 祝由的特性和功效是多方面的,利用祝由可传递、接收、凝集、储存宇宙信息为自身和他人治病。治病简单,方便,快速,不消耗自身精气,以发挥宇宙信息应有的能量,对治疗疑难怪病有不可思议的功效。 祝由起源于上古三皇时期。在神农皇辨析百草之前,是一个无医无药的时代,先民身患疾病,便以向神明祷告的方式祈求身体康复。这一祷告的形式便称之为“祝”,而向神明告知身体病痛的祷告词,则称之为“由”,意指病因。这种祛除体内病邪的治疗方法被道家所继承,又被称之为“移精变气”法,经后世不断发展演进,遂与中国传统中医药学结合,至元、明时期与针灸科、眼科、咽喉科、大方脉、骨科等十二个科目排名同列,作为祝由十三科,成为中医的重要补充部分。 祝由治病现在还无法用现代科学理论加以解释,但疗效却不可思议,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看似神秘,实则科学,有待炎黄子孙发掘、继承、应用和推广。
0.17 万字 | 2022-11-30 14:44更新
《酒经》。又名《北山酒经》,著者北宋人朱肱(字翼中) ,曾在杭州开办酒坊 ,有丰富的酿酒经验。《酒经》载有酒曲13种,除传统罨曲外,还出现了风曲和曝曲,作曲全部改用生料,且多加入各种草药,表明北宋时制曲工艺技术比魏晋南北朝时要进步得多。
1.48 万字 | 2022-10-31 09:15更新
《千金翼方》,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撰,约成书于永淳二年(682)。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以千金来命名此书极为恰当。《千金翼方》全书共三十卷,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对其传本予以校正,并刊行全国。宋代印本在明代以前失传了,所幸印版保存了下来,明朝万历年间,翰林院纂修官王肯堂奉万历皇帝之命纂刻了宋版《千金翼方》。《千金翼方》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中医药典籍之一。
38.45 万字 | 2022-05-24 20:56更新
2020年1月2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对党参等9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通知显示,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经安全性评估并广泛公开征求意见,将对党参、肉苁蓉、铁皮石斛、西洋参、黄芪、灵芝、山茱萸、天麻、杜仲叶等9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以下简称食药物质)生产经营试点工作。
1.32 万字 | 2022-05-28 21:08更新
《顾松园医镜》是一本综合性医书,清·顾靖远撰于1718年,十六卷,共六种,此六种皆系作者选录 、 及历代中医著作中的精华部分,并结合个人的学术经验加以归纳整理并阐述注解而成。全书论及生理、解剖、病原、病理、疾病各论、诊断、疗法、药物、方剂等方面,内容较广泛而系统。顾氏的学术思想,主要受喻嘉言的影响。1961年河南人民出版社根据其家属所献抄本校订出版,题名为《顾松园医镜》 ,但却删去了《内景图解》的全部插图。现存康熙抄本、1921年铅印本。
29.53 万字 | 2022-11-30 09:46更新
《山居四要》,养生著作,4卷,附1卷。元代汪汝懋(遁斋)编,成书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前人杨瑀所作基础上增广而成。分为摄生之要、养生之要、卫生之要、治生之要。摄生者,论四时起居之宜。养生者,载服药忌食、饮食杂忌、解饮食毒诸内容。卫生者,述人与牲畜常见病证治,方药多取常用之品。治生者,言四时节气粮食、蔬菜、花卉、树木栽种之事。所述多居家养生保健之要言,通俗易晓,简便易行。
3.30 万字 | 2022-05-31 12:03更新
《本草崇原》著者张志聪殁而书未成,后由弟子高世栻续成,成书于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神农本草》谓之《本经》,计三百六十五种,以应周天之数。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本经·序录》中即言:“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如人参、甘草、地黄、黄连、大枣等;“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需判别药性来使用,如百合、当归、龙眼、麻黄、白芷、黄芩等;“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
9.52 万字 | 2022-05-23 23:40更新
《运气要诀》,清代,吴谦著。 经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又曰∶治不法天之纪、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又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由是观之,不知运气而为医,欲其无失者鲜矣。兹将《内经》运气要语,编成歌诀,并列图于前,使学人一览即明其大纲旨要之所在,然后遍求全经精义,庶乎有得云。
1.75 万字 | 2022-05-23 23:43更新
刺灸心法要诀,针灸著作。八卷(即《医宗金鉴》卷七十九-八十六)。清太医院编。刊于1742年。本书将针灸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分用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概括和论述。其中卷七十九为九针、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原、络穴、八会穴及经脉流注;卷八十为周身骨度及各部诸穴;卷八十一-八十四为十二经及奇经的循行及经穴部位;卷八十五为头、胸腹背及手足各部的要穴主治病证;卷八十六为各种灸法及针灸禁忌等。歌诀之后加注,并附插图134幅,便于习诵。现有多种刊本。
6.31 万字 | 2022-06-01 19:49更新
《格致余论》,元代朱震亨撰。成书于元至元七年(公元1347年),因“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而得名。为朱氏的医论集,其著名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等俱载于此书,集中反映了朱氏的学术观点,阐述了相火与人身的关系,提出保护阴血为摄生之本,列色欲、茹淡、饮食诸论,强调饮食起居的重要性。在杂病论治方面,朱氏于书中也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
2.69 万字 | 2022-10-28 16:16更新
《难经经释》,医经著作。二卷。清·徐大椿撰于1727年。徐氏注释《难经》以《内经》理论为本,阐发《难经》义理及其学术渊源,颇有参考价值。但作者提出“《难经》之必不可违乎《内经》”的观点未免失之偏激。现存多种清刻本、1985年浙江科技出版社铅印本。 徐大椿(1693~1771),原名大业,字灵胎,号洄溪,江苏吴江人,今苏州市吴江区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年七十九岁。性通敏,喜豪辩。自《周易》《道德》《阴符》家言,以及天文、地理、音律、技击等无不通晓,尤精于医。初以诸生贡太学。后弃去,往来吴淞、震泽,专以医活人。大椿著书颇多,有《兰台轨范》《医学源流论》《论伤寒类方》等,都为医学之籍。他的歌曲有《洄溪道情》三十余首,《中国诗史》颇有愤世之辞。
3.74 万字 | 2022-05-28 20:49更新
《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12.75 万字 | 2022-06-11 22:02更新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寒不仅仅是现代所说的受寒,而是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统称,出处可参照郝万山先生的讲义视频,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的伤寒也正是该义,与现代的伤寒症无关。
4.30 万字 | 2022-06-13 18:31更新
《外台秘要》,方书。四十卷。唐.王焘撰于752年。本书汇集初唐及唐以前的医学著作。“凡古方纂得五、六十家,新撰者向数千百卷”(自序),进行了编选整理。卷一-二伤寒;卷三-六天行、温病、疟病、霍乱等;卷七-二十心痛、痰饮、咳嗽等内科杂病;卷二十一-二十二眼、耳、鼻、齿诸病;卷二十三、二十四瘿瘤、痈疽等;卷二十五-二十七痢、痔、外阴诸病;卷二十八-三十中恶、金疮、恶疾等;卷三十一-三十二采药、丸散、面部诸病;卷三十三-三十四妇人病;卷三十五-三十六小儿病;卷三十七-三十八乳石;卷三十九-四十明堂灸法。全书共1104门,均先论后方,所载医方约6千余首。书中引录各书均注明出处,颇具文献价值。本书收罗宏富,内容广博。为研究我国唐以前医学的一部重要参考著作。1069年,本书曾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刻。1640年又经程衍道校勘。现存宋刻本(残卷)、明刻本、康熙影宋刻本、抄本及日本刻本等。1949年后有影印本。
6.73 万字 | 2022-11-29 10:49更新